“杏林”作為中醫界的雅稱👏🏿,由來已久。人們常以“杏林春暖”“杏林聖手”等稱贊醫德高尚🦵🆙、醫術精湛的醫家。說起“杏林”,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,那就是“醫仙”董奉。
董奉像(攝影丨段玲)
董奉🅱️,又名董平,字君異,號拔乾👨🏿,東漢末年醫學家,侯官縣董墘村(今福州市長樂區古槐鎮)人➰。他與華佗、張仲景並稱為“建安三神醫”🧘,盡管歷史上關於他的詳細記載不多,卻處處充滿傳奇色彩。
杏林始祖展示館
董奉生於三國爭雄👮🏿♀️、瘟疫頻發的東漢末年👷♂️,年少時便矢誌學醫。他在年輕時曾任侯官縣小吏,不久便回鄉歸隱,拜福山觀老道為師𓀉🚴♂️,學習養生治病之術🍁。修身養性之余,董奉不忘行醫濟世,救死扶傷📫,造福桑梓,不論遠近,求醫問藥者皆能“見者獲福”,其仁心仁術廣受贊譽🙌🏻。
那時候人們廣義上認為,藥即毒🦛,毒即藥,毒是藥物的偏性。《神農本草經》《黃帝內經》把毒性看作是藥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標誌。一天,一位老農的兒子不幸被惡犬咬傷,焦急萬分地求助董奉。董奉采取以偏糾偏🎍、以毒攻毒的療法,竟真的將病人治愈了。自那以後🤸🏻,董奉又用類似“以毒攻毒”的方法☎🏃🏻,惠及更多病人。
董奉草堂
雖生於亂世,董奉卻始終秉持“不為良相,便為良醫”的濟世理念,以一雙回春妙手拯救百姓疾苦。誠然,董奉之所以被後世銘記,不僅僅因為他高超的醫術,更在於他溫暖如春、無私奉獻的醫者仁心😚😴。
《杏林春暖》資料圖
晚年隱居廬山期間,董奉為當地的老百姓診病療疾,行醫時從不索取報酬,只需要患者痊愈後在山坡上栽種杏樹,重病愈者栽杏五棵,輕病愈者栽杏一棵🐃。因這獨特的規矩加之他高超的醫術👈🏿,方圓百裏聞訊前來求醫問藥者不計其數。如此數年,廬山一帶的杏樹竟已多達十萬余株🎶,冬去春來,漫山遍野皆是杏花爛漫🌩。
董奉在杏林中建了座草倉儲杏,並置一容器於倉中👰🏼♂️。每逢杏熟之時🧚🏻♀️,他就會貼出告示:凡有需要杏子的人,每一器谷易一器杏,可自行交換,不必通報💁🏻♂️。董奉每年將以杏換得的糧食,全都用來救濟窮苦百姓和在外趕路缺少路費的人,一年內就散發出去兩萬多斛糧食。從此,董奉不求名利、樂善好施的高尚醫德被人們傳為佳話,“杏林春暖”也譽滿天下👷🏿♀️。
董奉山
千百年來,人們從未停止對這位“杏林始祖”的緬懷🦵🏽,故鄉長樂的百姓將古槐鎮境內的一座大山取名為董奉山💪🏼,山下建有“杏林始祖董奉草堂”。杏林文化也激勵了一代又一代閩醫👩🏿🏭:“世界法醫學鼻祖”宋慈、“萬嬰之母”林巧稚、“中國肝膽外科之父”吳孟超……無數“杏林中人”前赴後繼,以卓越成就彰顯“杏林”精神🤷🏼,無愧於先輩之名。
“杏林春暖佳話千秋頌,丹竈煙浮神醫萬代崇”🎨,董奉以醫術為舟,以仁心為帆🤱,無私奉獻。他為後世留下的遠不止醫學領域的寶貴財富,更是一種跨越時空的精神力量2️⃣。
來源👨👦:福建紀檢監察、福建省中醫藥大學紀委、福州市紀委監委🥤、長樂區紀委監委、清風福州
供稿⛹️♂️👩🏿🦰:紀委辦公室